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长江,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,其干流自西而东,流经青海、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重庆、湖北、湖南上海等,横贯中国1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最后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。
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长江,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,其干流自西而东,流经青海、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重庆、湖北、湖南上海等,横贯中国1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最后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。


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,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,居世界第三位。
长江流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,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,拥有的水生生物高达4300多种,其中仅鱼类就有400多种。
靠山吃山,靠水自然就吃水。长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辛苦劳作的渔民,馈赠他们丰富的物产,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却几乎耗尽了自己!
频频响起的警示声,一次次宣告长江的渔业资源已经告急!

为了保护母亲河,维护生态环境的持久发展,国家在长江流域实施一系列举措:禁渔期制度、增殖放流、划定保护区、濒危物种拯救行动、渔民转产转业等,为长江水生生物撑起了一把把“保护伞”。
正在浙江杭州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9年年会上,30多位中外专家们联合提交了《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绿色发展体制改革》研究报告,建议设立长江生态基金,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。

一年一度的长江禁渔制度是为了休养生息,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幼鱼的伤害,进一步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。那么,长江流域各省市持续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,则更多的是为丰富长江渔业种群,维护长江水域生态平衡,修复水域生态环境,全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。
增殖放流后,被生态破坏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补充,最大限度地保护地方性鱼类和珍稀特有鱼类,是促进人鱼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措施,也是最科学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方式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,维系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,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职责!